close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不少因退化引起的疾病如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白內障 、 退化性關節炎 、 牙齒退化等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巴金森氏症也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老化疾病。

一聽到家人被醫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家屬往往不能接受,以為家人罹患罕見疾病,全家陷入低迷氣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林欣榮副院長表示,巴金森氏症並不是罕見的疾病,不少世界知名的人士也難逃它的威脅。像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拳王阿里及名演員米高福克斯都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國內知名音樂人李泰祥及已逝中央研究院張光直副院長也深受巴金森氏症所苦。

林副院長強調,巴金森氏症跟老化有關 , 人只要活得夠老 , 都可能罹患此病 。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調查, 65歲以上發生巴金森氏症的比率是15%,75歲增加至35%,85歲時,則增加至50%。

隨著人口老化及工業快速發展,巴金森氏症未來會在亞洲國家加倍成長。根據國外調查發現,未來25年,巴金森氏症在全球將成長 2 倍左右,尤以亞洲地區成長最多,主要原因跟工業污染及老年人口的增加有極大關係。

什麼是巴金森氏症

人腦內有一套負責精細動作協調的系統,叫做基底核系統,這套系統連結到小腦,掌管人類精細的動作配合,當這套系統出問題的時候,手腳就會不協調,但四肢的力氣是不受影響的,目前研究顯示是腦內的多巴胺細胞過早凋亡所致。

巴金森氏症是因腦神經系統中間腦區的多巴胺細胞逐漸退化,影響多巴胺的正常分泌。多巴胺是種化學傳導物質,協調人體的運動功能,當多巴胺分泌不足時會影響整個神經網絡的正常運作,甚至造成視丘下核過度活動。

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在5070歲之間,以60歲左右最高,但仍有少數年輕病例,醫學界還無法研究出確切的發病原因。但就目前研究得知,巴金森氏症有10%是基因突變,90%原因不明。

顫抖是最常見的症狀

於病因與退化有關,巴金森氏症患者年齡多在5060歲以上,初期會出現身體異常抖動、僵硬、步態不穩、動作緩慢,說話的聲音愈來愈小、字也愈寫愈小,隨著多巴胺數量減少,症狀會愈來愈明顯,平衡感變差,走路還會跌倒。

巴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是震顫( 即是手腳發抖 )、四肢僵硬和行動緩慢。其中顫抖是巴金森氏症最常見的症狀,林副院長說,顫抖最常見是從一邊的手開始,患者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抖得很厲害,約每秒47下。病人出現手抖的同時,同一側肢體的動作也會變得不靈活且容易痠痛。

此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臉部表情也會受影響,由於面部肌肉僵硬,因此臉部表情就會如同帶了面罩一樣,故有撲克臉之稱。

還有一種患者,走起路來行動相當緩慢,有些人的手還會微微顫抖,但他們不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對多巴胺的藥物有良好的反應,所以臨床上稱之為「類巴金森氏症」。

建立正確服藥觀念 有效控制病情

巴金森氏症不像其他疾病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它病程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門診裡常見到,許多病人都不清楚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剛開始的症狀通常是以些微的肌肉痠痛或抽痛、莫名的疲倦等表現,所以常被誤以為是過度工作的疲勞或是精神的壓力所引起。

隨著時間的進行,身體動作會愈來愈緩慢,臉部表情也愈來愈少,給人一種冷酷或不通情理的感覺,而四肢、下巴、嘴唇在靜止狀態時會出現顫抖的現象,此時已可確診為巴金森氏症。雖然此症至今尚無根治的方法,但患者只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就可控制病情,過正常生活。

在沒有治療藥物的1950年代,外科燒灼手術被認為是可以控制病情的方法;1970年代,左巴胺藥物的發明,讓治療進入另一個新境界,由於開刀效果未必比服藥來得好,藥物成為當時巴金森氏症首要治療方式。

國內病人對吃藥有兩大迷思,一是害怕一旦吃藥,藥量會隨著病情而增加;二是病情好轉之後自行停藥,或是求助偏方。

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只要照顧得當,加上藥物治療,通常壽命跟一般老人差不多。台北榮民總醫院在宜蘭曾做過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台灣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死亡率高出一般人 3 倍,表示國人的用藥觀念以及照護觀念有待加強。

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可靠藥物控制病情,隨著病情的發展,平均大約罹病 5 7 年後,患者症狀愈來愈嚴重,吃藥已無法控制時,就可以考慮在腦部置入刺激器。雖然是不錯的療法,但缺點是費用昂貴,一組電極器加上手術費用需花8090萬元,今年初健保開始給付置入晶片的手術費,但病人需自行負擔晶片費用。

林副院長表示,人年輕的時候腦部神經的黑質細胞有50萬個,依照正常人老化的速度可使用100年,但有些人(如巴金森氏症患者)凋亡速度相當快,等到出現症狀到醫院就診時,神經細胞通常僅剩 20%  ( 10 ),經過 5 年後,只剩 2 萬個 , 進一步的治療方式就必須慎重考慮, 才能有較正常的生活品質。

林副院長進一步指出,在腦部置入晶片雖可讓患者過正常生活,但腦神經會隨著年紀而萎縮、凋亡,就好像一部老舊汽車,如果只是一直踩煞車,沒有加油,等到有一天汽油耗盡了,再好的煞車系統也沒用。目前世界各國正研究利用多巴胺幹細胞移植,幫神經細胞加點油,以免磨損引擎。

曾替許多患者置入晶片的林副院長無奈地說,晶片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確實是一項沉重負擔。而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完成多巴胺幹細胞移植的動物實驗,正準備跟衛生署提人體臨床試驗計畫。林副院長充滿信心地說,也許幾年後,巴金森氏症不再是絕症,而是可以治癒的疾病。

病患生活照護守則

巴金森氏症愈到晚期動作障礙愈嚴重,同時可能有非動作障礙的併發,如憂鬱、幻覺、妄想等,因此家屬的照護變得相當重要。

大多數病患一生病後,都會放棄原本的生活習慣或態度,變得較為消極,以前常做的活動也懶得去做,其實對病情沒有幫助。

早期巴金森氏症患者同樣可以運動,只是受限於動作障礙,所以一些太消耗體力或是複雜的運動較不適宜外,其它諸如慢跑、游泳,對病人身心或多或少都有助益。


另外,照護者也可以在患者的飲食營養上多加注意,國外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可多補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 E,或是粒線體維生素 Q10 等,可減緩症狀,而且因為藥物及吞嚥動作的影響,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通常吃得很少,因此會愈來愈瘦,所以有必要補充一些營養素。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到了晚期,多巴胺的吸收會受到吃太飽或蛋白質吸收過多而影響,所以建議患者多食用高醣、纖維質成分多的飲食,減少蛋白質與脂肪食物。

林副院長表示 , 巴金森氏症是一個慢性動作障礙疾病 , 因為由不明原因造成,所以現階段要「治癒」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再輔以自己喜歡的運動,再加上多參與病友團體間的活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相信可以有效延緩疾病惡化,也更能提高生活品質。

文∕蕭凱恩
諮詢∕林欣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尚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